孔子的儒家思想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有什么不同?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面对当时的“礼崩乐坏”,社会激烈动荡的局面,他提出了一整套如何“为政”、“为人”的政治主张和伦理观念。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为政”必先“正名”,还特别强调什么“仁”,坚决反对“犯上作乱”。他从没隐瞒过自己的观点,“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根结底一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面对当时的“礼崩乐坏”,社会激烈动荡的局面,他提出了一整套如何“为政”、“为人”的政治主张和伦理观念。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为政”必先“正名”,还特别强调什么“仁”,坚决反对“犯上作乱”。他从没隐瞒过自己的观点,“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根结底一句话,孔子要复“周礼”,复辟奴隶制。因此,孔子的所谓“仁者爱人”以及他极力宣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本质上是一种虚伪的教条,在当时的社会根本就是行不通的。因为春秋末战国初,奴隶制社会已经走向崩溃,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发展生产力、解放奴隶,已经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以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伦理观念在当时是最不值钱的。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当时也是“百家争鸣”当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可是老子提倡的是“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希望是退回原始社会最好。虽然他的世界观中有朴素辩证观点。但他还是认为老百姓应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既看到了当时激烈的阶级矛盾,同时他也认为统治阶级应该实行“愚民”政策。他曾经指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他既害怕老百姓,同时他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就是老子的名言。因此老子的世界观是消极的。我个人认为在这一点上,比起孔子要竭尽全力去恢复奴隶制来,老子的观念是逃避现实的。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