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鬼节习俗有哪些

潮汕地区的鬼节习俗有哪些潮汕人相对来说,会比较迷信,那么你知道潮汕人是怎么过鬼节的吗,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潮汕人鬼节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潮汕地区的鬼节习俗有哪些1、恤孤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
  

  潮汕地区的鬼节习俗有哪些

  

  潮汕人相对来说,会比较迷信,那么你知道潮汕人是怎么过鬼节的吗,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潮汕人鬼节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潮汕地区的鬼节习俗有哪些

  

  1、恤孤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群体,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语土话中,称“施”音为“薛”,比如词汇“闪失”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至今日,民间称呼“薛孤”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2、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3、做七样棵晶

  

  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其中有一种叫“鲤鱼果”,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

  

  4、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

  

  5、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6、游灯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7、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普宁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8.普渡(施孤)

  

  潮汕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有一种称为“普渡”的风俗活动。普渡,即普渡众生,也叫“施孤”。施孤,即施舍食物给孤魂饿鬼,也有施舍于孤寡之意。《海阳县志》记载:“七月赛盂兰会,谓之施孤,又曰普渡”。由“普渡”及“施孤”的字义理解,是一种高尚的人文主义关怀情操,跟封建迷信应一分为二看待。

  

  中元节的来历

  

  我国旧俗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是中元节习俗之一,中元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习俗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节日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元节别称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这个传统节日很多年轻人都不慎了解,但如果说起鬼节,那是如雷贯耳般的熟悉,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七月十五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月十五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这般描写。

  

  在中国民间的传统观念中,农历七月神秘而幽暗,地府鬼门大开,万鬼都从阴间来到人间,探视亲友子孙、或寻求供奉,直到七月底关闭鬼门时才返回。作为禁忌,人们很少选择在七月举行结婚、搬家或开幕等喜庆仪式。而这个“鬼月”的高峰,无疑是“七月半”也就是被称为“中元节”的这个日子。

  

  那么,将“中元节”定义为中国的“鬼节”,合适吗?

  

  中元节从何而来?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的确,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礼记·月令》中写到在孟秋(农历七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对于祭祀亡灵,是个很好的选择。

  

  “七月半”也叫“盂兰盆节”,这个名称体现了该节的佛教因子。“盂兰盆”是梵语音译,意思是解倒悬之难。佛经中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其母死后堕于饿鬼道中受苦,目连用神通之眼看到后十分伤心,以钵盛饭运用法力送给母亲吃,但是饭一到口边即化为火焰。佛祖告诉目连,其母罪孽深重,需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珍肴果品置于盆中,供养十方众僧,这样的功德广大,才能使他的母亲济度。目连依佛祖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南北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盛发展的时期。“目连救母”这则佛门的孝义故事,也有人说是佛经译者根据中国孝道文化的改编,但不管怎样,它很合深受儒家忠孝观念熏陶的中国民众的口味。从这个故事出发,本属于佛教内部的佛腊日(佛历以此为岁末,七月十六日为岁首)兴起了盂兰盆会,供佛及僧,祭祀亡灵,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因佛教文化的融入和盛行,盂兰盆会与“七月半”的尝新祭祖习俗合并,并开始确定了七月十五日在中国节日系统中地位。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及时记述了这一节日的新变化:“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文献也记载,推崇佛教的梁武帝萧衍,每年七月十五日入寺送盆供养诸佛。

  

  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所以中元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道士们在这一天讲诵经文,为地官庆贺诞辰,为众鬼超度,同时信众们也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日超生。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

  

  中元节是纪念谁的节日

  

  佛教:纪念目连救母

  

  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目莲救母》,据佛教《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后,其母却肆意胡为,殴僧骂道,阎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狱受苦。某日目莲神游地狱,见母亲化为饿鬼,不胜悲哀,于是送饭给母亲吃,没想到饭还没送到母亲口中,就化为火焰。

  

  目莲无计可施,请教于佛祖,佛祖说:“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无法化解,必须仰赖十方僧众,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共同祭祀,供养十方鬼灵,超渡众饿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难。”于是目莲依佛祖旨意行事,莲母才能脱离鬼道,升入天堂。后来的盂兰盆会就是因目莲救母之事而来的。

  

  据《盂兰盆经》所载,众僧在四月十五日“结制”于庙中持诵经咒,一共过了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解制”。七月十五日是众僧功德圆满之期,相传在这天修供,其福报可百倍。

  

  佛教民众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以百味五果供养僧伽,以所得福报来为在生父母植福,也为去世父母超渡。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道教:纪念地官诞辰

  

  在道教之中,中元节是宣扬孝道为主,旨在劝善教化。七月十五日中元为地官诞辰日,中元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名舜帝,是黄帝的八代孙,因生母死,父再娶,继母后来生了儿子象,其父、继母及象常害舜,但舜事奉父母,相待幼弟,仍恭敬如一。在历山耕作,在雷泽网鱼,在河滨制陶,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相携来聚,两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岁时以孝举闻名天下,所以,中元节又叫“孝子节”,此节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猪,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同时普施阴公,孝祭祖先,继而普度游魂野鬼,称“中元普渡”。

  

  中元节是什么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每年七月十五纪念古代先贤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就会打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拜祭,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潮汕地区的鬼节习俗有哪些】相关文章:

  

  1.各地鬼节习俗有哪些

  

  2.广东鬼节的习俗有哪些

  

  3.海南的鬼节习俗有哪些

  

  4.潮汕地区中元节习俗

  

  5.潮汕人结婚习俗有哪些

  

  6.全国各地鬼节的习俗有哪些

  

  7.潮汕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8.鬼节有什么习俗

推荐阅读

  • 超度亡灵科仪种类,超度有哪几种

    超度亡灵科仪种类有很多,比如说婴灵超度,道家法师为堕胎的婴儿做超度。婴灵是一种非人非鬼非神非魔的物体,他们既不是鬼也不是妖,所以只能在人间游荡、徘徊。但是我们都...

    亡灵超度 2024-11-18 8

  • 什么是超度_超度到底有什么用呢?

    佛教道教都讲超度,很多人觉得人死了以后如果超度就可以上天,这样就不用到地狱里去受苦了。所以如果有家人去世,他们就找一些道士或者法师做一些超度的事情。那么,什么是...

    亡灵超度 2024-11-18 2

  • 为死去的人超度可以获得无量功德

    为死去的人超度可以获得无量功德很多人总是说自己事业不顺利,家庭不和谐,子女不听话,身体不健康,财运不好等等。也许这一切都与自己身边存在太多冤亲债主,男女外鬼,所...

    亡灵超度 2024-11-18 2

  • 佛教常识丨什么是超度?

    原标题:佛教常识丨什么是超度?一般人却把超度两字,仅拿来当做超度亡灵之说,这种言说不很正确,超度的实际意义是超越生死,共度涅槃彼岸,是名超度也。超度的对象有三点...

    亡灵超度 2024-11-18 3

猜你喜欢